查看原文
其他

她一刻不停的吃零食,只为...

可爱的 三点一弯钩 2022-11-03
每天20点40分一起心理充电


▽点击音频听文章

专栏作者:冰千里


怎么那么没礼貌,来了客人也不打招呼”,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你总是很无奈。


看看人家婷婷多自信,当那么多家长就敢登台朗诵”,当你说完后,分明看见孩子又把座位往后挪了挪。


天天抱着手机,看我不把它摔了”,你说了好几遍,孩子连头都没抬,嘴里嘟囔了句听不清的话。


家长这些话听起来十分正常,也符合逻辑。


但若家长根本不去思索“拖延、不礼貌、自卑、玩游戏”这些所谓的“问题”背后,孩子真实的情绪是怎样的?


为什么孩子养成了这样的“坏行为”,他们在里面究竟得到了什么好处?



一直爱吃零食的小妮


小妮是个7岁女孩,胖嘟嘟的,父母反应她基本不吃正餐,从5岁开始就拿零食当饭吃,最近连上课嘴巴都不停,严重影响听课。


“吃零食也没关系,我们就想让她上课时别吃,你帮想个法子吧”,妈妈倒很精瘦,急切说道。


“你认为吃零食真的没事?”我并不认为这是她的心里话。


反正又管不了,打骂关禁闭都用过了,她不光这样吃,还偷钱、借钱自己买,唉”,妈妈有些无奈。


接下来的几次工作中,小妮边吃东西,边把我游戏室关于吃的玩具统统玩了个遍,切、削、煮、炒、蒸,像个熟练的小厨师。


慢慢小妮和我熟了起来,“原来大人也可以这样陪孩子玩呀”小妮很开心。


我扎了个围裙,一直帮她打下手,她就是厨师长,我作为助手,不停地给她递炒勺、酱油、味精,拿小餐桌、小板凳、各种酒杯、盘子。


有次我犯了个错误,在小妮放下脆脆鲨,拿起玩具鱼准备就餐时候,我说:“小心刺啊,咱们还是先把鱼刺剔除吧”。


小妮白了我一眼,扔掉鱼,抓起那半袋脆脆鲨,“嘎巴嘎巴”,一股脑吃完了。


那次,她没再玩玩具,只是呆呆看着脆脆鲨包装袋。



还有次,我们在模仿吃早餐游戏,见妮妮拿了块最小的糖果假装吃着。


我说:“吃的好少啊,要不再喝杯牛奶?”我拿起玩具牛奶试探着问。


妮妮夺过玩具牛奶扔在一旁,从口袋里掏出块巧克力塞在嘴里,嘴巴不停吧唧,盯着我,一句话也没说。


类似的情况还有几次,我约小妮妈妈单独访谈了一次,我问道:“小妮5岁前在吃饭方面如何,或者你们是怎么喂养的?”


妈妈沉默了一会儿,低声抽泣起来,断断续续告诉我了一些细节:


小妮四岁多的时候,吃饭不太好,妈妈会按照食谱做给她,要求十分严格。


去幼儿园之前先吃什么,晚餐吃什么,怎么吃,吃多少,甚至吃的步骤都要遵守。


小妮不同意,就会被打手背,一开始用手敲,后来用勺子,有次把手都敲肿了……


妈妈的话验证了孩子在游戏室的行为,接下来的几个月,我有针对性的和小妮一起工作,她也慢慢摆脱了零食困扰,起码能吃正餐了。


我没法说我是如何做的,这是个复杂的过程,但我可以告诉你原理:


“贪食症”的背后有许多因素,而小妮的“零食成瘾”背后是压抑的愤怒。


控制激发了愤怒,而愤怒又没力量攻击控制者,只能转向自己,自我的攻击也代表自我的掌控,是变形的反抗。


我没法反击,但我可以让自己失控引发你的焦虑”这是背后的动力。



于是,小妮把自己变成了这样子。


释放了愤怒,攻击转向自己,变成了零食问题孩子,这引发了父母担忧,情绪得到了补偿。


而妈妈看到的是“贪零食”、“不吃正餐”、“上课不认真听课”这样的行为,而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的“愤怒”。


而我通过游戏中孩子的行为,看见了被压抑的“怒火”。



逃课不去上学的强强


“他撒谎、逃课、邋遢,我怎么养了这么个孩子,小的时候也没这样啊”,强强的父亲掩饰不住怒火,大声对我说。


而这个叫“强强”的男孩就在我工作室站着,一言不发,右手不停地捏着一片绿萝叶子,把它擦得锃亮,白皙的额头布满小汗珠。


这是强强第一次来我工作室的样子,三个月后,这个初二男孩像大人一样和我握手道别。


我和他的工作比较密集,一周三次共35次,因为他已经辍学在家,有的是时间。


和小妮一样,我的工作重心完全没在“撒谎、逃课”上。


半年前,强强爸爸家的一个亲戚,在一辆公交车上发现了神情黯淡的强强,而那个点正是上课时间。


和大多数孩子不同,强强逃课不会混迹在“问题孩子”中间玩游戏、压马路、抽烟喝酒,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坐公交。



从起点到终点,周而复始,他没有朋友,像个影子。


按照强强父亲的说法是“两头撒谎”,对他们说是去了学校,对老师说是家里有事,就这样隐瞒了许多天。


大多数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欺骗和辍学,强强父亲也不例外,毒打强强数次后依然不见效果,带他来到了我这。


让你不上学!让你逃课!让你撒谎!”爸爸每次揍他时候都这样恶狠狠的说,强强后来和我描述道。


我不愿意和任何人来往,我觉得自己很恶心。”强强有天这样和我说道,这让我探究了他的另一个秘密。


五年级时候他趴在床上用力摩擦,几分钟后满脸大汗、呼吸急促,这时爸爸闯进来了,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,二话没说一顿毒打。


那么小就不学好,竟学下三滥的玩意儿!”,你知道的,强强正在用这个年龄独特的方式“自慰”。


对性的探索是人的本性,无论男孩女孩,甚至在2岁左右就有这样的“性游戏”。


但在我们国家,把“自慰”和孩子联系起来,是难以接受的。


“肮脏的、龌龊的、恶心的”这样的词父亲没少用到强强身上,“自从他们离婚,他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大”,强强和我这样说道。


这里有大量心理含义需要分析,但今天我只想分享一点:孩子的内心压抑的情绪很容易被行动化,以此来缓解焦虑



强强父亲有着自己的问题,并且大量投射给孩子,但最重要的是他根本就没看见强强“问题”背后的感受。


在我的评估中这样写道:


父母离异造成的被抛弃感、亲密关系的不稳定带来的安全感降低;


自慰被冠以肮脏内化成道德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羞耻感;


低价值感带来的孤独使其无法融入人际交往


这才是强强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源头,而这所有的情绪外化为:撒谎、自卑、逃课、孤单等行为问题。



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


像小妮和强强这样的孩子很多,这两个案例只不过是缩影。


父母所看见的只有行为和问题,以为改变了孩子的行为,孩子即会变好,就可以安心做自己事情了。


如此幼稚的想法,却奇怪的存在于父母思想中,他们很少关注行为背后孩子真实感受,却在表层自欺欺人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很单一,就是学习和自己身体,这方面出了“问题”,不但让自己情绪释放,而且还能引发父母特别的“关照”。


这是个显而易见的模式,却又被广大父母忽视,忽视的原因在于家长的盲目自恋。


他们想当然的以为问题才是核心,自己的情绪还顾不过来,哪有精力去探究孩子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
实在不行,他们会去百度、翻阅各种书籍,照搬照抄,或严厉或温和或假装不在意的“处理”着孩子的问题。


却根本不管用,甚至还可能让孩子出现更多的“问题”,或转移到其他问题。



前段时间我参加的一个游戏治疗课程,来自美国的海蒂老师半开玩笑的说:


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关于解决孩子问题的书籍,因为它们往往没有效果。


若真是有种方法可以解决孩子问题,我会立刻买下来。


我很赞同,太多书籍内容是教授家长如何处理问题、改变习惯、改善行为,都在表面做文章。


这迎合了家长需求,他们就想快点让问题结束,让自己生活回到正常轨道。 


也有许多情绪管理的书文不对题,把情绪当做了“问题”来加工、处理,忘记了情绪本身并不是问题。


它是一种只能感受、体验的微妙的情感,而不是活生生的摆在桌面上。


作为父母,至少要知道一点:问题行为背后才是你更要探究的


而学习如何去感受孩子的感受,如何区分你的感受和孩子感受,如何穿越问题体会到孩子纠结的内心世界,才是改变的根源。


心乐土邀请徐凯文、李珏佳、王浩威、刘颋颋四位大咖导师


推出亲子课《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》,和你一起读懂孩子的10种情绪


长按识别二维码,了解课程详情



关于作者:冰千里,心乐土专栏作者,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,重度孤独爱好者,温暖系老男人,主攻亲密关系,接受网络咨询。个人微信公众号:冰千里(bingqianli2015)。


图片声明:文章配图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

你可能还喜欢:

羞耻感:我要有多好,才配去拥有

和别人之间总隔着一堵厚厚的玻璃,

我是“爱无能”吗?


点击小程序,给你更多专业帮助

点击阅读原文,购买亲子课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